首頁 > 专栏 > 学者论述 > 北京冬奥会的可持续发展观
 北京冬奥会评论之三
  北京冬奥会的可持续发展观
作者 : 黄玉武博士
标签 : 中国、北京、冬奥会、可持续发展

·2023年7月15日

 

作者简介 : 黄玉武博士,新加坡南洋大学经济系毕业、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与雪菲尔大学深造,获硕士与博士学位。长期在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服务,现已退休。

 

北京冬奥会结束了。回顾它的举办过程和内容,不难看到冬奥会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与国家发展策略的有机结合,有利于中国的环境保护和实现中国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承诺。整个冬奥会似乎就是在贯彻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此,冬奥会既有成效,也有创意,值得我们注意。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从1980年代开始,可持续发展是联合国文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发展策略中常用的“黄金口号”。这个概念首先出现在三个国际组织(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在1980年的发展报告中,呼吁重视经济发展必须与大自然生态和社会公正保持平衡并且通过协调去保证经济发展的持续性。随后经过几次国际会议的重视与推介,特别是1993年2月成立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United Nations Commission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UNCSD)和2002年世界可持续发展高峯会议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清晰了:它的三个必须同时重视的政策目标就是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公正(见百度百科)。
 

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会议报告中,可持续发展被定义为“一个满足需要而不危害未来世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这个文言文式的翻译勉为其难,不易消化。还好,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联合国经社发展司列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十七个具体目标,其中与冬奥会比较有直接关联的是目标第七(清洁能源)、目标第十三(阻止或减缓全球暖化)和目标第十五(陆地生态)。当然运动会也有助于实现目标第三(改善健康)、目标第五(促进性别平等)和目标第八(创造就业机会),就以性别平等为例,中国就宣布北京冬奥会是运动员性别最均衡的一届冬奥会(女性运动员占45%,参加109个小项目中的53%,www.chinanews.com),其实道理也很简单。一个污染环境的工业体系不能长久持续生存,分配不公平的贫富悬殊社会不可能安定,一个破坏大自然的经济必然会受到各种天然灾害的惩罚。然而对不少发展中国家而言,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倒也不是一项那么容易达到的政策目标。

 

体育运动有助于解决气候变化的问题:习近平与联合国类似的观点

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司(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的《政策简报第一百三十条:通过运动会应付气候变化》,指出运动会可以在应付气候变化上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通过提高公众意识,影响人的行为,减少碳排放,运动会是低成本和高效益(影响)的手段,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奥林匹克委员会(IOC)的可持续策略预定到2030年奥运会超越碳中和(通过减少直接与间接的温室气体排放),并且把这个宗旨纳入IOC建造设施和安排活动的规划阶段。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条约中也要求所有运动组织减少碳排放量,并且在2050年达到碳中和的目标。(参见 https://www.un.org/development/desa)。
 

无独有偶,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先生在筹备北京冬奥会期间提出了“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会理念,又承诺举办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冬奥盛会,希望北京冬奥会能为保护环境和治理气候变化两件大事做出贡献。强调节约有利于推广成功经验,意义重大,重视廉洁则能保证运动会的公信度。北京冬奥会重复利用五座2008年奥运会场馆来实现节约和促进碳中和两个目标。

 

绿色办奥和减少碳排放的例子

冬奥会前中国已经在全国各地实施了不少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措施。对北京冬奥会而言,在2013-2021年间京津冀与奥运周围地区的PM2.5平均浓度下降了63%(见FT网络,中外对话,《从夏奥到冬奥,新研究揭示中国空气治理的成就》)。从2015年(北京获选为2022年冬奥会主办城市)到2021年,北京的PM2.5年平均浓度下降了59%。北京和张家口为准备冬奥会实施了大型造林项目,对工业布置也做了适当的调整。据报道从2014年到2021年,北京绿化了47333公顷,张家口33000公顷(www.chinanews.com)。主办冬奥会加速了这个地区绿化环境的进程。
 

冬奥会大量使用光伏和风能发电,常规能源全部使用‘绿电’。85.84%的车辆都是节能和利用清洁能源(氢燃料电池),冬奥会也千方百计去减少碳排放,譬如冬奥会微型主火炬、可持续的造雪技术、低碳建筑材料、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新方法、石墨烯发热服装等等。主办当局还在国家游泳中心的冰立方置放一块冬奥碳测的大屏幕、显示了用电量,温度,湿度的变化及室内二氧化碳的浓度。原来每个大型体育活动的碳排放量都是可以测定和评估的。比方2016年巴西里约(Rio)的奥运就排放了三百六十万吨的二氧化碳,而俄国2018年的世界杯足球赛则排放了两百六十万吨。北京冬奥却是世界第一个“碳中和”的冬奥,这是一项突破式的成就(新华网体育,22/3/2022)。在这里顺便指出,中国政府在气候大会上也承诺到2060年实现全国碳中和的目标。冬奥会的确为实现这个目标提供了治理经验和相关的科学技术,意义深远。

 

残奥会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活动

联合国经社发展司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就包括支持弱势群体和减少不平等(目标第十)。中国参与冰雪运动的残疾人数已经由2016年约一万人增加到2022年的30万人,参加竞赛的残疾运动员和项目增加很多。冬残奥运促进包容性的社会建设,改善残疾人口的生活质量,并且取得宣传教育效果。残奥会为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策略注入了‘正能量’。

 

举办冬奥会与发展科学技术相辅相成

国际奥委会的“企业与可持续发展部”主任拉萨洛认为,“北京在冬奥会所有阶段都采用可持续发展的方法,是我们在未来的奥运会上所要鼓励的”。这个评语说明了北京冬奥会的确树立了标杆,确定了运动会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然而我们也不能否认冬奥会的理念推动了相关技术的开发与应用,而新科技也反过来‘武装’了冬奥会,改善了运动设施,提高冬奥会的竞赛成绩。为了冬奥会,中国人也加强了自己生态文明建设,更有底气地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指标。

 

结语:冬奥会加强了可持续发展策略的实践力

中国证实了在新冠肺炎病疫流行的时刻可以举办一项成功的国际运动会。比较难得的是,北京冬奥会并没有刻板地抄袭过去的模式,它有创新,有增值,还为以后的奥运会树立了标杆,给了大型运动会新的功能与生命力。其中比较珍贵的一项就是进一步落实了联合国多年努力宣扬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把运动会的身价大大地提高了几个层次。


北京冬奥会之所以能够成为支持可持续发展策略的正能量必须归功于有效的治理、积极动员参与和科技的支援。从2015年获得主办权开始,冬奥会的办会理念和政策重点已经明确,从中央到地方全力贯彻,北京奥委会因而能有效地协调各种投入,确定了开发生态文明的项目,提早完成建设。执行力令人印象深刻。
 

绿色奥运受益于各个方面的参与与贡献,从地方到基层单位、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个人到企业、科技界等等都为‘碳中和’出了力、立了功。这届冬奥会的群众参与对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不容低估。
 

在没有新的科学技术支援下,运动会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不可能那么显著。据说这次冬奥会创新项目超过两百项,可惜我们不知道其中有多少直接影响到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落实,也不知道涉及多少单位与科技人员。
 

最后,我们当然希望奥委会能够从北京冬奥会中吸取经验,总结加强运动会对可持续发展的政策要素。总结以上冬奥会与可持续发展的讨论,我们也发现中国把一个运动会转化为经济的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加速器,并且催生了全国冰雪运动的潮流。由此可见如果要加强运动会与可持续发展挂钩,不但要明确做什么(what),也要注意怎样去做(how),毫无疑问,奥林匹克精神也因此能够更好地为全人类造福。

 

系列文章
 

 


Copyright © 2023 Chinese Weekly All rights reserved.   
大馬華人周刊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