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专栏 > 纵目天下 > 潮州文化如何落地生根?
潮州文化如何落地生根?
作者 : 郑赤琰教授
标签 : 纵目天下、郑赤琰、潮州文化、黑格尔、文明理论、糖、香料、海味

·2023年6月24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近代思想界影响很深广,就以马克思来说,他的“辩证论”采用两极化的“阶级矛盾”来解读人类历史发展的“阶级斗争”,对于近代“共产主义”的兴起极为关键。马克思之“唯物史覌”采用了黑格尔的“辩证论”( Dialectic Theory ) ,将经济演绎成决定历史变革的“下层建筑”,政治与社会制度则为“上层建筑”。只有“下层建筑”的发展才会导致“上层建筑”改变。


用黑格尔文明理论研究潮州文化

除了思想层面的广大影响外,黑格尔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见地也很独到,他说,地球上的地理条件决定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条件。他举例说,深层沙漠地带,天气太热,缺乏水份,人类无法克服沙漠生活的问题,因此沙漠便不存在人类文明。此外,南极严寒不适宜人类居住,因此南极也不存在人类文明,因此他结论说:人类文明的产生是由克服地理条件所用的办法与工具。这些办法与工具便是人类文明的建树、在文明创造下的事物,一旦成为人类生活沟通的“共识”,便是人类的“文化行为”(Cultural Behavior)。

本文采用了黑格尔的文明与文化理论来研究潮州族群的文明创造与文化发展,当可看到过去超过千年的历史,潮州族群所到之处,都能落地生根,正是因为他们有创造文明的本事,不但丰富了族群本身的文化多元化,同时也能成功融入所到之处的当地文化生活。

借用黑格尔文明创造理论,文明创造的最根本目的就是利用当地的地理条件去想办法发展生活的物质资源。潮州族群之所以能从潮汕地区跨出去,在中国内地与沿海地区以及世界各地,尤其是东南亚地区繁衍,正是因为他们有本事识别各地的地理条件,从而因地制宜,充份利用当地条件,开发各种生活资源,其中最能说明潮州族群创造文明的本事,是他们开发了糖、香料与海味三大行业。这三大行业都丰富了吃的文化。
 

潮州人与糖文化

首先就以糖的行业发展来看,早在宋代,潮州族群便懂得这行业的重要性,在中国西南省份能生产糖的物种有限,潮州族群发现可以大量生产糖的物种是甘蔗,而最适合种甘蔗的地方是东南亚地区,例如泰国、菲律宾、印尼等地。为了要大量供给中国糖的市场,他们不但到海外开发甘蔗农产品,还想到用海运办法运输蔗糖到中国各地,也因此为了海运的需求,他们还在各地开发海运的港口与船只。最盛的期间,中国沿海的厦门、温州、上海、天津;远至朝鲜,都有他们经营的海港。上海与天津两地的海港早在西方人抵步之前,早已被他们捷足先登。

在海外泰国的曼谷、马来西亚的新山,还有新加坡河等地的码头,便是潮州商帮开发的,他们著名的“红头船”还多达三百多艘,游走于东南亚与中国沿海,因此能克服甘蔗种植的地理条件,将甘蔗提制出糖的工业方法,以及运输设备等等,全面完善发展糖的市场价值,可见其糖的文明创造能力,以及开发糖的吃文化,至今仍被世界各地延续下去,可是今天谁会记得潮州族群的开创功绩呢?!

 

潮州人发扬香料文化

其次说到香料的开发,懂得世界史的人都知道哥伦布发现美洲是因为要找出一条新航路到东方来取香料,因为回教势力在中东兴起,回教与基督教的冲突,开战,单是罗马帝国便曾发动过“十字军东征”多达15次之多,但始终没法打通中东前去东方,但欧洲人需求香料的殷切,迫使他们绕过美洲前来东南亚,由此可见香料在世界史的驱动力,绝不可看轻。

潮州族群在认识香料的价值之后又使他们成为香料文明创造的佼佼者。为了开发香料,他们不但到印尼、马来西亚以及泰国等地寻找香料物种。为了认识香料物种,开发香料物种,他们甚至在新加坡开垦了香料植物园,这个植物园早在英荷开垦“植物园”之前(荷兰人在印尼开发了一个“茂物植物园”,英国人在新加坡开垦了一个“新加坡植物园”)。可惜因殖民地主义者的“排外思想”导致他们将这个“香料植物园”给废了。

好在泰国不被西方殖民地主义侵占,潮州族群最终得能在泰国持续将香料文明创造与香料文化丰富起来。众所周知,泰国与缅甸曾在史上宣战,缅甸曾将泰王朝打垮几至灭国。后被一名在泰从军的潮州人号召泰民还击,最终将缅军击退,这名军人郑昭领导泰民复国,并建立了王朝,因此潮州族群在泰国居民心目中得到重视与包容,因此潮州族群也就能够充份利用泰国的地理条件,大力开发香料农业,最终成功把泰国打造成一个全球最多香料物种的国家,并成功将泰国的食文化充份融入香料,凡到过泰国旅游的人,都会发现其香料烹饪的食物的多元化,已将泰国打造成一个最为旅客欢迎的国家。据香港中文大学的香料食物研究,发现将香料配制食物的香料不下五十种,其中以泰国为最,泰国在这方面的文化生活与潮州族群在当地的文明开创是分不开的。

 

潮州人打造海味文明

再其次说到海味文明的打造,更是非潮州族群莫属。本文作者曾在2003年展开研究香港西环海味街行业的调查,发觉其各类海味入口来自全球各地,尤其是拉丁美洲与非洲,其中最有市场价值的包括鱼翅、海参、鲍鱼等等,种类多达好几十种。这些海味表面看来很单一,但经过市场实用价值的评价,却非常多元化,就以鲍鱼来论,市场价值最高的是来自南非的鲍鱼,一个同样大小的鲍鱼,来自澳洲的都远远难以高攀南非鲍鱼,其他海参与鱼翅也有同样的分别。这种市场价值的高下与潮州族群在这方面的文明打造分不开。海味之成为食文化的发展,与潮州族群海味烹饪的文化发展,有密切关系。正是因为潮州族群对海味烹饪的本事,这些海味的价值高下,才能因此得到市场的共识,正是因为他们对海味文明的开创,因而得以在海味食文化有此巨大成就。也正是因为有市场价值,潮州族群得能走向全世界去发掘海味资源。比较之下,欧美族群在认识与开发海味资源的能力,与潮州族群有天渊之别。就以海参来论,他们视其为“废物”,但潮州族群却能将此“废物”发掘成为“珍肴”,其中含有珍贵的蛋白质,岂是洋人能认识的?!

最后还有一点涉及“文明共融”的文化行为,是有关潮州族群像蒲公英那样,顺风吹到那里,只要落地,便会生根繁殖。他们之所以能在海外各地定居下来,不是单打独斗,而是聚合族人在当地找到经济资源,开发经济资源,为当地的“尘封资源”擦亮了其市场亮点。最后一旦成为市场产品,也就为当地经济增加工作机会与家庭收入,这正是他们“双赢”之道。

 

潮州人是“一带一路”先驱

最后由潮州族群开发“一带一路”的先例来论,他们借着糖、香料与海味,在海内外开创“双赢”的文明,不但能够在海外各地定居下来,同时也能维系族人的经济认同,持续认祖归宗。可见一个族群能否在海外定居下来,而又能被当地原居民接受,正如今天潮州人在海外“落地生根”。以马来西亚为例,全国大小城镇都仍有潮州族群聚居的现象,也都不受原住民排斥。可见关键问题不是种族差异,而是经济资源能否双赢共享。今天中国在全球开发的“一带一路”,可以从潮州族群的“一带一路”得到借鉴。

 

 

 


Copyright © 2023 Chinese Weekly All rights reserved.   
大馬華人周刊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