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专栏 > 纵目天下 > 比较精通英文的“精英”与精通华文的“精华” |
比较精通英文的“精英”与精通华文的“精华” |
作者 : 郑赤琰教授 |
标签 : 新加坡、精英、华文、精华、李显龙 |
·2023年5月27日
如果说:一个民族的文字是其文明的结晶,中文也即是马来西亚说的「华文」,也就是中华民族文明的结晶了。最近,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一个公开的场合谈到了华文,他说在新加坡精通英语的人被称为“精英”,同样精通华文的人便是“精华”了。 这句话语带双关,可以理解为华校出身的人精通华文,便应称为“精华”(精通华文),但是相对的是英校出身的人因为其精通英文而被称为“精英”(Elite)。同理,“精华”也应视为达到完美的人之称。华文中的“精华”,指的是凡事物一旦到了完美的境地,便是事物中的“精华”了。一般来说,人一旦修为达到至善的境界,便是“圣人”了,不会把“圣人”称作是“精华”的人物。
但是,话又说回来,华文作为一个民族的文明结晶,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其中不少“圣人”将他们的学问写成文字,多不胜数,单是孔子编写的《礼记》是他讲学的教材,其中记载着中华民族不少“礼仪行为”(Ritual
Behavior)。正是因为有着丰富的“礼仪”,这个民族才能和平相处。像尧、舜、禹三位圣人,在他们领导中华民族的过程中,便有着大量的“礼仪”将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做到互相尊重,互相认同,创造了中国早年的文明盛世。
孔子身处的时代正逢“战国”时代,面对到“礼崩乐坏”的乱世,触发他想起过去圣人创造出来“礼乐”,因此花了大量的心血编写成《礼记》,作为其教学的教材,后人称他为“儒家”,儒学因而传承下来,至今不朽。除此之外,还有那著名的《四书五经》,也是由儒家的学问撰写出来的文献,至今仍然成为中国文明“精华”的一部分。
正是因为中文被圣人用文字将他们的思想精华书写出来,因此懂得华文的人便能有机会领教,不论做人做事,都是一个人成功之道。也正是华教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明精华,华校生在他们十二年的中小学教育中,接触到这种文明的“精华”。无论是做人做事,都是受益不浅的。 新加坡实行以英文为首要语文
在新加坡,早在1965年新加坡建国开始,因为李光耀当时感到新加坡要建国,必须要以英文作为“工作语言”(Working Language),
其他三大民族的华文、马来文、淡米尔文皆被列为“官方语文”。在正规教育的学校,英文被当成首要语文,其他「官方」语文一概被当成一个语文科来教学。
就以华校来说,1965年之前,在英殖民地时代,虽得不到政府的“承认”,也得不到政府全面资助办学,华校的建立完全靠华人社会自资建立。在1965年之前,华校与华校生的总数,与英校「不相伯仲」,而且还有南洋大学。可以说华校的发展是完整的,其中还有不少办学成功的华校,像华侨中学便是。如果说莱佛士中学是英校的佼佼者,华侨中学便是华校的佼佼者。可惜,在李光耀的坚持下,全部中小学,以至大学,必须全部实行英文为主的教学,所有的华校因此也被改革后“消失”掉,连南洋大学也被认为其华文教学有违国家利益而被改革成为理工大学,改用英文教学。 在1980年代之前,中国的改革开放仍未见到成绩之前,中国的国力仍是微弱。反之,英文在英美加澳等英语国家强势推动下,英文的世界通用令到新加坡政府相信推行英文对新加坡的国际贸易大有帮助。的确,以英文为主的新加坡也就被英语系国家所接受,其经贸与投资也就被英美捧场。
李显龙:精通华文之人是“精华”
可是在1990年后,中国的发展一日千里,才不过三十年(1979-2009)便把中国建成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其他科研发展,就以科学、科技、工程与数学四个领域来论,中国已经是世界首屈一指。这一来,过去把英文当成是吸引科技与经济知识最佳的语文,在中国高科技与经济发展遥遥领先下,中文的吸取科技经济知识的功用,即使不说超越英文,也可以说得上是等量齐观了。 处此国际发展形势下,李显龙作为当代的总理,他父亲李光耀当年未能预见到的中文发展,他却见证到中国的强势发展,作为今后的新加坡发展方向,他之所以把精通华文说成是“精华”,可见他是有眼光的。
大马华校以华文母语教学 好在马来西亚自1957年建国以来,仍接受华校以母语教学,至今半个世纪多,华校在马来西亚仍旧是华人子弟主要的教学去处。而精通华文的华人也远比新加坡多,连巫校小学生已多达几万之多接受华文教育。
|
|
|
Copyright © 2023
Chinese Weekly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