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专栏 > 学者论述 > 冬奥会是一场政治与外交的较量 |
北京冬奥会评论之一 冬奥会是一场政治与外交的较量 |
作者 : 黄玉武博士 |
标签 : 中国、北京、冬奥会、政治、外交 |
·2023年5月6日
作者简介 : 黄玉武博士,新加坡南洋大学经济系毕业、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与雪菲尔大学深造,获硕士与博士学位。长期在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服务,现已退休。
2020年2月20日,第二十四届奥林匹克冬季运动会(简称冬奥会)在北京落下帷幕,接下来在3月13日举行了冬残奥会闭幕式。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在闭幕式上表扬此届冬奥会“非凡卓越”的组织工作,并且在此之前(2月18日的新闻发布会)表示“北京冬奥会非常成功,运动员都非常满意”。在3月13日冬残奥会闭幕时,国际残奥委会主席柏森斯致辞时说,“北京冬残奥会令人惊叹,安全可靠,精彩非凡,为未来冬残奥会树立了标杆”。这些发言为此届冬奥会画上了圆满句号。
什么是奥林匹克精神? 奥林匹克的宗旨本来就是促进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反对战争。奥林匹克宪章强调,“在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精神下达致相互理解”。运动员的比赛一律平等,不分种族与宗教信仰。奥运会甚至是个人之间或各个队伍之间的竞赛,而不是国家之间的竞赛。几乎所有奥林匹克会员国与世界政治阵营都公开声明反对体育政治化,但是奥运会的历史说明政治与体育并没有分家,而且随着地缘政治和冷战思维的扩散,政治干预体育盛事甚至愈演愈烈。
以美国为首的不少西方国家有意抵制北京冬奥会显然是一种政治决策,政治化了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圣洁宗旨,获取政治利益,其中还有几点值得一提的。首先,赞助冬奥会的西方企业仍然保持政治中立,没有退出奥运会的活动。对许多企业来说,中国市场还是重要的。另外,抵制北京冬奥会开幕仪式的国家除美国和加拿大外,还有英国、澳洲、丹麦、日本、德国、瑞士、荷兰、瑞典等十八个国家(严格来说应该是十六个,不应包括台湾与朝鲜)。他们多数都是这次冬奥会的主要参赛国。可惜他们就这样错过了他们支持自己国家队和观赏开幕盛典的机会。或许让北京奥委会感到最失望的还是日本的抵制。约半年前中国还特别派遣一个大型代表团参加东京夏奥会,料想他们最少也会支持冬奥,投桃报李,结果却真的大失所望。不过我们也可以从他们缺席的事实中看到了美国的影响力(虽然过后美国还是及时地派了一个官方代表团前往北京)。我们不能否认西方媒体的确利用这次冬奥会把“新疆人权”的“政治敏感度”提高了。 中国外交策略的反击
中国政府当然非常重视这股毁损北京举办冬奥会的逆流,动用了不少外交资源去极小化美国及其盟友抵制冬奥运的负面影响。整个策略重点之一就是强调冬奥会的区域参与必须普及各大洲。在欧洲,除俄罗斯外,还有五个国家派代表参加了北京冬奥会的开幕式(波兰、塞尔维亚、卢森堡、摩纳哥、意大利)。意大利是下届冬奥会的主办国,由主办地的地方政府官员代表出席。他们必须在冬奥会结束时完成一些承办转移手续。法国立场鲜明,其总统认为这样的抵制毫无意义。此外,必须指出的是不少国家干脆就不表态,如冰雪运动强国的挪威,另外还有西班牙、希腊、土耳其、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等。
除了出席开幕式外还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注意:
中美关系史的巧合 近年来,中美关系的恶化与冷战思维的泛滥是众所周知的国际新闻。然而2022年也正是美国尼克松总统访华五十周年(尼克松于1972年2月21日抵达北京),启开了中美关系发展的新篇章。尼克松在欢迎宴会致辞中充分表达了改善中美关系的愿望。当年由乒乓球催生的中美关系的故事也在这次奥运会由不同的方式报道了,表达了中国愿意改善中美关系的心意。然而,随着乌克兰的战事以及最近中美两国元首三月十八日的视频对话,的确没有人能确定中美关系今后的发展方向。
1954年国际奥委会接受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正式会员,以后奥林匹克运动会史中就不缺乏台湾元素。在1956年墨尔本举办奥运,北京因为选手村升起了中华民国国旗而退出。1964年在日本举办的奥运会中就因为台湾(中华民国)以“中国”名义参加,导致中国与印尼的退出。在联合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表权后,这种争议才逐渐平息,并且双方也找到适当的安排。2008年的北京奥运已经是“风调雨顺”了。
体育政治化的悲哀 体育与政治挂钩的确令人遗憾,而且对许多运动员而言是极其不幸。北京冬奥会就是一个例子。美国与一些西方国家或许认为他们成为赢家了,以为被抵制后的冬奥会也就不那么耀眼,中国影响力就少了一些。可怜的是为了遏华,地缘政治变成了许多政客决策时的盲点,忘记了冬奥会是属于世界而非中国独有。中国政府为此届冬奥会的确是辛辛苦苦准备了好几年,目的也只是希望提供给所有运动员一个安全和完美的赛场,发挥他们的潜力去争取最好的成绩。这可是一个天大的误会了。
结语、无奈的反思 北京冬奥会结束了。中国获得十五个奖牌(按9个金牌计算,排名第三),数量少于挪威(37),德国(27),加拿大(26),美国(25),瑞典(18),奥地利和日本(18)与荷兰(17)。这些抵制国的运动员表现成绩辉煌。因此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些国家的运动员“获利”也最大。我们钦佩他们都能不受政治影响,全心全意参加竞赛,尽力发挥潜能。我们也不知道这些抵制国家的政府在冬奥会后的感想。地缘政治的确是奥运史上的一个污点。我们仍然希望以后的奥运会将尽可能脱离政治,回归奥运的原来主旨精神。
(系列文章) |
|
|
Copyright © 2023
Chinese Weekly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