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专栏 > 学者论述 > 冬奥会是一场政治与外交的较量
北京冬奥会评论之一
  冬奥会是一场政治与外交的较量
作者 : 黄玉武博士
标签 : 中国、北京、冬奥会、政治、外交

·2023年5月6日

 

作者简介 : 黄玉武博士,新加坡南洋大学经济系毕业、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与雪菲尔大学深造,获硕士与博士学位。长期在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服务,现已退休。

 

 

2020年2月20日,第二十四届奥林匹克冬季运动会(简称冬奥会)在北京落下帷幕,接下来在3月13日举行了冬残奥会闭幕式。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在闭幕式上表扬此届冬奥会“非凡卓越”的组织工作,并且在此之前(2月18日的新闻发布会)表示“北京冬奥会非常成功,运动员都非常满意”。在3月13日冬残奥会闭幕时,国际残奥委会主席柏森斯致辞时说,“北京冬残奥会令人惊叹,安全可靠,精彩非凡,为未来冬残奥会树立了标杆”。这些发言为此届冬奥会画上了圆满句号。


在一片赞美声中宣告了北京成为第一个主办过双奥的城市。然而在举办冬奥会成功喜悦的背后,却有说不完的故事和值得思考的议题,其中包括外交与政治的争议、媒体的角色、举办冬奥会的成本与效益,冬奥会催生的艺术与技术创新等等。这篇文章主要介绍有关政治和外交两个领域的一些亮点,加上我个人的观察,供读者们参考。
 

什么是奥林匹克精神?

奥林匹克的宗旨本来就是促进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反对战争。奥林匹克宪章强调,“在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精神下达致相互理解”。运动员的比赛一律平等,不分种族与宗教信仰。奥运会甚至是个人之间或各个队伍之间的竞赛,而不是国家之间的竞赛。几乎所有奥林匹克会员国与世界政治阵营都公开声明反对体育政治化,但是奥运会的历史说明政治与体育并没有分家,而且随着地缘政治和冷战思维的扩散,政治干预体育盛事甚至愈演愈烈。


有关体育政治化的例子不胜枚举。1936年的夏季奥运会的争议是纳粹德国介入西班牙内战,1976年非洲国家因为反对南非种族主义而退出比赛,1980年的奥运会因为苏联入侵阿富汗而被美国和不少西方国家抵制,而苏联与有关盟国又在下一届(1984年)抵制在洛杉矶举行的奥运会。1993年联合国为了发扬奥林匹克精神,通过决议呼吁各会员国在奥运会开幕的前七天和闭幕后七天“休战”。今年美国与部分西方国家以中国“打压新疆人权”为由而拒绝签署这项联合国有关奥运会的“休战动议”。虽然所有国家都派送代表队参加北京冬奥会,不少国家仍旧追随美国决定不派官员出席冬奥,尽其所能地去降低冬奥会所产生的效应。(见林朝晖,《美国政治化冬奥,破坏奥林匹克精神》《亚洲週刊,1/31-2/13,2022》)。更有趣的是,在冬奥会开幕前夕,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和加拿大总理杜鲁多还念念不忘地批评主办国,向冬奥运泼冷水。


美国与部分西方国家的外交攻势

以美国为首的不少西方国家有意抵制北京冬奥会显然是一种政治决策,政治化了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圣洁宗旨,获取政治利益,其中还有几点值得一提的。首先,赞助冬奥会的西方企业仍然保持政治中立,没有退出奥运会的活动。对许多企业来说,中国市场还是重要的。另外,抵制北京冬奥会开幕仪式的国家除美国和加拿大外,还有英国、澳洲、丹麦、日本、德国、瑞士、荷兰、瑞典等十八个国家(严格来说应该是十六个,不应包括台湾与朝鲜)。他们多数都是这次冬奥会的主要参赛国。可惜他们就这样错过了他们支持自己国家队和观赏开幕盛典的机会。或许让北京奥委会感到最失望的还是日本的抵制。约半年前中国还特别派遣一个大型代表团参加东京夏奥会,料想他们最少也会支持冬奥,投桃报李,结果却真的大失所望。不过我们也可以从他们缺席的事实中看到了美国的影响力(虽然过后美国还是及时地派了一个官方代表团前往北京)。我们不能否认西方媒体的确利用这次冬奥会把“新疆人权”的“政治敏感度”提高了。
 

中国外交策略的反击

中国政府当然非常重视这股毁损北京举办冬奥会的逆流,动用了不少外交资源去极小化美国及其盟友抵制冬奥运的负面影响。整个策略重点之一就是强调冬奥会的区域参与必须普及各大洲。在欧洲,除俄罗斯外,还有五个国家派代表参加了北京冬奥会的开幕式(波兰、塞尔维亚、卢森堡、摩纳哥、意大利)。意大利是下届冬奥会的主办国,由主办地的地方政府官员代表出席。他们必须在冬奥会结束时完成一些承办转移手续。法国立场鲜明,其总统认为这样的抵制毫无意义。此外,必须指出的是不少国家干脆就不表态,如冰雪运动强国的挪威,另外还有西班牙、希腊、土耳其、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等。
大部分邻国都到齐了,如韩国、蒙古国、中亚五个国家,巴基斯坦、泰国、柬埔寨(今年东盟的主席国);非洲的埃及;阿拉伯世界的沙地阿拉伯,阿拉伯联合国酋长国,卡塔尔;南美洲的阿根廷和厄瓜多尔;南太平洋的巴布亚新几内亚也参加了冬奥会的开幕式。此外,还有联合国秘书长,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和其他国际和区域组织的领导人。在疫情流行期间,这些国家和国际组织领导人应邀出席冬奥运的开幕礼也反映了中国外交部多年深耕细作的努力和收获。

 

除了出席开幕式外还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注意:


• 中俄合作关系在普京总统出席冬奥会开幕与访华期间获得闪亮提升,特别是在能源,农业、核电、贸易与投资,例如承诺把双边贸易额从今年的1400亿美元增加到2000亿美元,俄气集团与中石油签署“远东路线”天然气买卖长期合同等(见曹辛:《冬奥会下,中俄关系的闪光点和制约在哪里?》FT中文网,7/2/2022)。


• 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合作成为双边会谈的一个主题,塞尔维亚是中国在中东欧最重要的合作伙伴,就如南太平洋的巴布亚新几内亚。中亚五国,巴基斯坦,阿根廷也都是一带一路的重要参与国家。南美洲两个国家的参与意义不容低估。中国与阿根廷就在北京冬奥期间签署了一份谅解备忘录,确定了阿根廷加入一带一路倡议,成为阿根廷国内许多媒体的头条新闻。


• 阿拉伯世界与产油国都处于热带国家。他们应邀出席反映了中国和这些国家日益密切的关系以及这个区域在中国外交策略中的重要地位。

 

中美关系史的巧合

近年来,中美关系的恶化与冷战思维的泛滥是众所周知的国际新闻。然而2022年也正是美国尼克松总统访华五十周年(尼克松于1972年2月21日抵达北京),启开了中美关系发展的新篇章。尼克松在欢迎宴会致辞中充分表达了改善中美关系的愿望。当年由乒乓球催生的中美关系的故事也在这次奥运会由不同的方式报道了,表达了中国愿意改善中美关系的心意。然而,随着乌克兰的战事以及最近中美两国元首三月十八日的视频对话,的确没有人能确定中美关系今后的发展方向。


冬奥会的台湾元素

1954年国际奥委会接受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正式会员,以后奥林匹克运动会史中就不缺乏台湾元素。在1956年墨尔本举办奥运,北京因为选手村升起了中华民国国旗而退出。1964年在日本举办的奥运会中就因为台湾(中华民国)以“中国”名义参加,导致中国与印尼的退出。在联合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表权后,这种争议才逐渐平息,并且双方也找到适当的安排。2008年的北京奥运已经是“风调雨顺”了。


但是在举办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时,两岸关系已经明显恶化,台湾的参与在政治上显然特别敏感,并且在台湾内部引起争议。除了邀请国民党前主席洪秀柱出席开幕式外,台湾选手也参加比赛,如雪橇选手林欣蓉,速度滑冰女子1500米选手黄郁婷。五名“台胞”参与火炬传递,在北京学习的30多名台湾学生入选为赛会志愿者。其中有两件事引起争议:第一件事是黄郁婷在训练时穿上大陆队服,被绿营和政府当局指责;第二件事是开幕式《雪花》节目中掉队的小鸽子被引回队伍的场面,被指为大陆统一台湾的宣传。在敏感政治关系的影响下,一些人的想象力也够丰富了。

 

体育政治化的悲哀

体育与政治挂钩的确令人遗憾,而且对许多运动员而言是极其不幸。北京冬奥会就是一个例子。美国与一些西方国家或许认为他们成为赢家了,以为被抵制后的冬奥会也就不那么耀眼,中国影响力就少了一些。可怜的是为了遏华,地缘政治变成了许多政客决策时的盲点,忘记了冬奥会是属于世界而非中国独有。中国政府为此届冬奥会的确是辛辛苦苦准备了好几年,目的也只是希望提供给所有运动员一个安全和完美的赛场,发挥他们的潜力去争取最好的成绩。这可是一个天大的误会了。


对中国来说,即使最后克服外交上的一些困难,冬奥会又受多方赞赏,难免还是会有“美中不足”之感。冬奥会毕竟是世间盛事,却经受风风雨雨,影响到了观众(特别来自抵制国家)享受观赏的情趣。或许这就是本来不应该发生的事。好在各国运动员们都集中精神于赛前锻炼和参与比赛,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神去谈论政治,从而极小化了政治对北京冬奥成绩的负面影响。也因为这样,再谈政治与外交领域里的得失再也没有什么意义了。

 

结语、无奈的反思

北京冬奥会结束了。中国获得十五个奖牌(按9个金牌计算,排名第三),数量少于挪威(37),德国(27),加拿大(26),美国(25),瑞典(18),奥地利和日本(18)与荷兰(17)。这些抵制国的运动员表现成绩辉煌。因此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些国家的运动员“获利”也最大。我们钦佩他们都能不受政治影响,全心全意参加竞赛,尽力发挥潜能。我们也不知道这些抵制国家的政府在冬奥会后的感想。地缘政治的确是奥运史上的一个污点。我们仍然希望以后的奥运会将尽可能脱离政治,回归奥运的原来主旨精神。

 

系列文章
 

 


Copyright © 2023 Chinese Weekly All rights reserved.   
大馬華人周刊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