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物 > 华人志 > 李三春的从政传奇
李三春的从政传奇
作者 : 本刊整理
标签 : 华人、李三春、马华公会

·2023年4月22

 

马华公会第五任总会长丹斯里李三春(1935-2023)在3月3日逝世,享年88岁。
 

二十岁就参加马青

李三春很年轻就“出道”驰骋政坛,创造不少政治传奇,包括在大选时先后打败劳工党和民主行动党的“强人”魏利煌医生和曾敏兴医生。他39岁就当上马华总会长,而且在担任总会长的9年期间(1974-1983)领导马华公会转型,从由受英文教育的上层阶级领导的“头家政党”转变为由受华文教育者领导的具有群众基础的平民化政党。他在任内推行的“五大计划”,使到在5.13事件后陷入低潮的马华起死回生,成为受华社欢迎的华基政党,他个人的声望也达到巅峰,但他却在1983年以48岁的壮年“急流勇退”,告别政坛。他辞职的真正原因在他去世之后仍然是个谜。而在李三春离开之后,马华公会也不能再创辉煌。在第15届大选之后,马华更陷入当政不当权的困境。

 

在首四任首相手下任职

李三春祖籍湖北天门,父亲是一位牙医,移居到马来西亚的湖北人是华人移民中的少数中的少数。他在彭亨州出生,后来跟着父亲移居柔佛州。由于家庭贫穷,兄弟姐妹众多,他只受过中英文的中学教育,没有机会念大学。


他在20岁左右就参与马青团的活动,后来担任马青总秘书及马青总团长。在马华母体,1972年署理总会长许启谟世后,李三春接任署理总会长。1974年陈修信辞去马华总会长职位,李三春担任代总会长,后在党大会中当选总会长,并一直连任至1983年3月宣布辞职,领导马华公会9年。


在政府方面,1965年他被第一任首相东姑委任为劳工部政务次长,1969年任副特别任务部长,1971年任劳工部副部长,1973年任职特别任务部长,后改名为工艺研究及新村协调部长。他先后担任部长职位10年。他在首四位首相手下任职。


从1959年到1982年,李三春参加过第一届到第六届的国会下议院大选。每一次都取得胜利。他连任国会议员23年。其中第一次及第六次值得一提,因为他先后打败劳工党和行动党的强人。


打败劳工党强人魏利煌

1959年大选,李三春只有24岁,被派到居銮北区与劳工党总秘书魏利煌对垒。当时柔佛州劳工党势力很强大,判断李三春“包输”,因而轻敌,不做拜访选民的工作,相反的,李三春勤走“群众路线”,沿门挨户的拜访选民。他每一家都去过,有的还去过几次,结果连鞋底也踏破了。李三春的苦干得到选民回报,以5985票对4530票,1455张多数票打败自认会包胜的魏利煌。李三春也因此一炮而红,并且从此在政坛上扶摇直上。


新加坡在1963年加入大马,在1965年退出。却留下民主行动党与马华争夺华人选票,而且依靠鼓动华人情绪而受欢迎。

 

在芙蓉打败曾敏兴

1982年全国大选,行动党秘书长林吉祥向李三春发出挑战。他列出12个以华人选民占多数的选区,要李三春挑选其中之一,与他进行一对一的竞选,以证明马华领袖不必靠马来选民,而是依靠华人选民的支持就能当选,从而证明马华获得华人的支持。
李三春接受这项挑战,并挑选华人选区芙蓉作为与林吉祥一决雌雄的选区。


芙蓉一向是反对党的强区,1959年芙蓉东区和西区由退出马华的陈世英与萧隆兴当选。芙蓉也是行动党的发源地,1978年大选是由行动党主席曾敏兴医生当选。


想不到。林吉祥临阵退缩,不敢应战。跑到八打灵上阵,由曾敏兴与李三春对垒。
 

李三春应战,带动马华上下士气大振。加上当年董教总推出许子根等4位华教人士加入民政党参选国阵,并喊出“打进国阵,纠正国阵”的口号,使行动党受挫。在芙蓉选区,李三春以845张多数票打败曾敏兴,显示在关键时刻华人还是要看到内阁有华人代表。

 

提出马华公会五大计划

李三春在担任马华总会长期间,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提出涵盖与华社政、经、文、教各领域息息相关的“马华五大计划”:
(一)兴建马华总部大厦;
(二)马华广招党员运动;
(三)成立马化控股有限公司;
(四)成立大马华人文化协会;
(五)拉曼学院筹款活动。
 

在1969年的大选中,马华遭受重挫,5.13事件之后,政府推行“土著至上”的“新经济政策”,导致华社悲观,马华上下士气低落。
李三春上任后,推行“五大计划”以振兴马华及振奋华社。兴建马华总部大厦,把多余的空间出租,可以解决总部的经费问题。更重要的是,总部是马华自己的“家”,使党员具有归宿感。
 

广招党员运动,更是振兴马华的重要一环。这项运动也是李三春走“群众路线”的延续。据悉,在1975年,马华党员只有二十万,1977年25万,1980年46万,1983年55万,约占华人人口的10%。
 

成立马化控股。是马华回应新经济政策,主张华人经济必须自强与朝向现代化进军的计划。
 

马化控股通过公众人士认股的方式,筹集了三千万令吉资金,而由专业的经理与技术人员,以现代化的管理加以经营,作为华社进军大企业的先锋。
 

马化控股的带头作用,一度掀起华人商团、社团纷纷投入搞控股公司的浪潮。尽管由于1986年的经济风暴造成马化控股易手而冷却下来,但李三春还是成功的向华人灌输搞大企业的价值观。
 

由马华推动的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在1977年3月5日成立,其任务是发扬华人文化,使它成为国家文化的重要部分,并为华族文化与其他友族文化的交流作出贡献。文化协会主要通过三项工作来完成任务,即进行研究、举办文化活动及出版文学书籍。文协基本上是达致其目标。

 

拉曼学院对华社贡献大
比较而言,为拉曼学院筹款及发展拉曼学院可说是五大计划中使华裔子女及华社最受惠的计划。
 

拉曼学院本身是我国政治现实的产物。由于马华无法支持华社争取的独立大学,便退而求其次,成立以第一任首相东姑阿都拉曼的名字命名的拉曼学院,于1969年创办,并获得政府每年提供3千万至5千万令吉的行政开销经费。在1971年政府在新经济政策和在国立大学实施入学种族固打制,许多优秀的中下层华裔子女便选择进入收费相宜,学术水准高的拉曼学院就读。
 

五十多年来,拉曼学院栽培了数十万名华裔工商业和电脑行业的专门人才。他们在国内就业时都有良好的表现,口碑极佳。
 

拉曼学院已经升格为拉曼理工大学,它与在林良实担任马华总会长期间争取成立的拉曼大学(优大),是马华对华社最实际的贡献,也因培养人才对国家和社会有功。

 

“政治裸退”真相成谜

1983年3月,李三春在其声望处于巅峰之际,突然宣布“政治裸退”,包括先后辞去马华总会长、内阁部长及芙蓉区国会议员等要职。尽管他由于出道早,在政坛已经打拼了二十多年,但他那时还处在只有48岁的壮年,有些政治人物在那样的年龄还没有出道,他的退休不免令人充满问号。
 

坊间盛传,他由于“站错边”得罪了2M(时任首相马哈迪与时任副首相慕沙)而被迫辞职。得罪马哈迪,是因为在1976年胡先翁要委任副首相时支持东姑拉沙里而不支持马哈迪。得罪慕沙,是因为在1981年慕沙与东姑拉沙里争夺巫统署理主席时支持姑里。加上1982年马华在大选中大胜后,并未能在内阁取得“突破”(增加正、副部长或由马华部长担任更重要的职位),又在2M的压力之下,不得不挂冠求去。
 

李三春在退出政坛40年之后才去世。由于他生前没有公开当年退出政坛的真正原因,他的“从政传奇”将随着他的离世而暂时划上句号。

 

 

 


Copyright © 2023 Chinese Weekly All rights reserved.   
大馬華人周刊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