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专栏 > 国际漫步 > 中国加强在中东影响力 |
中国加强在中东影响力 |
作者 : 林金树 |
标签 : 习近平、中国、王毅、伊朗、沙地阿拉伯、复交协议 |
·2023年4月8日
中国在3月10日宣布,在中国斡旋之下,伊朗和沙地阿拉伯达致复交协议。主导外交的中国国务委员王毅,与参与谈判的伊朗代表沙姆哈尼以及沙地代表艾班公布协议内容。
在这次於北京举行的秘密会谈中,三方同意在相关演讲和文件中,使用阿拉伯语文、波斯语文和华语华文,不用英文英语,反映出中国在中东的影响力增加。
去年12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了沙地首都利雅得,参加中国——波斯湾国家峰会以及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也与沙地国王沙尔曼以及王储穆罕默德举行会谈,促进北京与阿拉伯国家的区域关系以及中国与沙地的双边关系。
习近平也在上个月在北京会见来访的伊朗总统莱希。
相信是习近平的亲自出马当鲁仲连,才促成中、伊及沙地三方的高级代表在北京秘密会谈,并促成沙地与伊朗达成复交协议。此举有助于促进中东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是习近平推行的“促和外交”的一大胜利。 沙地、伊、土争强
中东地区是伊斯兰教的发源地,也是穆斯林国家最集中的地区。目前有三股势力争夺地区霸主的地位。一是沙地王国,它是阿拉伯世界的主导势力,每年哈芝节,上百万来自全球各地的穆斯林来到其境内的圣地麦加朝觐。 二是和沙地一样信仰逊尼派,但属于突厥族的区域大国土耳其。三是信仰什叶派(伊斯兰教的少数派),属于波斯族,有数千年历史的伊朗。尤其是沙地与伊朗近年来交恶,是造成也门和叙利亚内战激化,黎巴嫩战乱,中东局势不稳的一个重要原因。
沙地王国原本是一面倒亲美的国家。它是全球最大的石油出口国;它是君主专制国家,之前沙地历任国王极度亲美,对美国言听计从,一切以美国利益为优先。沙地是石油输出国组织(油盟)的“带头大哥”,油盟以美元计算油价,是美元得以维持世界货币霸权的主要因素之一。
沙地也使世界油价尽可能保持低水平,以迎合美国。如果油价上涨,沙地就会配合美国的要求,本身减产及促使油盟成员国也减产,以压低油价。
另一方面,美国向沙地推销军火,把它打造成虚有其表的中东“军事大国”,让美国军火商大赚特赚。沙地用大量石油换取对本国民生一无所用的军火,受益的只是美国。
在沙地影响下,波斯湾多个产油的阿拉伯小国也追随美国,包括与沙地一起与以色列建交,使以色列更加有恃无恐的迫害巴勒斯坦人。
不过,王储穆罕默德在沙地掌握实权后,走上疏远美国的道路。最明显的例子,是拜登总统去年亲自到沙地访问,却空手而归,包括美国要求沙地及油盟国家增产原油以抑低世界油价,沙地不予理会。
而美国在仓促从伊拉克及阿富汗撤军之后,在中东的影响力大为下降。 相反的,中国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有所加强,包括它是中东能源出口的最大客户,为沙地兴建高铁,为卡塔尔兴建世界杯足球赛体育馆及相关设施,在阿拉伯世界赢得好感与尊重。
伊朗从亲美变反美 伊朗在国王巴列维专制统治时期,是完全亲美的中东强国,但在1979年科梅尼长老发动的“伊斯兰革命”推翻帝制后建立“伊斯兰共和国”,成为反美的急先锋,也成为美国无情打压的对象,包括严厉的经济制裁,派军舰到波斯湾示威,不时暗杀伊朗的高级领导人等。伊朗的反击是为美国制造麻烦,包括支持叙利亚政府抗美,在伊拉克和黎巴嫩支持抗美力量,在也门的内战中支持与受到沙地扶持的政府军对抗的胡塞武装等。
中美势力此长彼消
在美国影响下,沙地与多个波斯湾阿拉伯国家在七年前与伊朗断交,双方不断互相指责。 中国一向与沙地和伊朗都维持友好关系。这回北京在伊朗和沙地之间进行调解,是习近平“促和外交”的具体成果,也反映地缘政治变化,中美地位此长彼消,中国在中东外交及经济影响力增加,中东不再完全是美国的“势力范围”。
|
|
|
Copyright © 2023
Chinese Weekly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