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专栏 > 一手鲍办 > 酸民文化从何而来 |
酸民文化从何而来? 他们酸的是什么?是他人还是自己 |
作者 : 鲍彦企 |
标签 : 社会、网络世界、酸民文化 |
·2023年4月8日
前段时间有一则新闻,新加坡的一名17岁少女在社交媒体晒出父亲花费80新币(约268令吉)送自己的CHARLES & KEITH包包,并表示这是她人生中第一个名牌包,结果被网民狂酸与嘲讽,指CHARLES & KEITH并不是名牌。近期,该名少女成为CHARLES & KEITH的模特儿,打脸此前一众嘲笑她的酸民。
酸民到底是什么?
酸民,顾名思义就是“酸人的民众”。根据近期流行的AI聊天机器人ChatGPT解释,酸民指的是经常在网络上发表尖酸刻薄、恶意的言论,甚至以挑衅、谩骂等方式攻击其他网民的人。而他们或许是因为个人情绪及立场,或仅仅是为了引起争议和关注而已。
一般上,酸民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酸民“,另一种的”正义魔人“。前者是如上述所说,纯粹为了挑衅,恶意留言、恶搞或人肉搜索,其攻击的的对象是无差别的
;
后者则是想要彰显价值观,认为自己就是代表正义的一方,硬生生想要把自己的观点套在他人身上,并不会无差别攻击,只有在和自己不相符的观点上做出攻击。 但必须强调的是,“酸民”和“正义魔人”并不是属于两种群体,而是两种呈现的状态。酸民往往是属于消极及附有攻击性,而正义魔人则是对自我的执着,同时缺乏客观和平衡性。
酸民为什么层出不穷
酸民的涌现,需要归纳于网络世界的一种特性,也就是“匿名性”。
网络就像一个匿名的平行世界,在无边际的网络世界,你不必和任何人实际面对面,也不必用真实姓名,活在网络世界会让人有一种
“无论我做任何事都不会被发现” 的错觉。
所有线上的问题都是线下的衍生品。在现实生活里,我们或许出于礼节,或许出于面子,也可能碍于身份,在面对不符合自己价值观时,不会也不能直接回怼。但在匿名的网络世界里,可以没有现实世界中的顾忌,可以畅所欲言,因此也衍生出许多不负责任的言论。 网络是常态也是生活,现代社会若遇到问题,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寻求网络协助。当线下的问题没有办法通过线下得到有效的方法解决,只能放上网询问,最终的结果只是把问题移到网络,间接衍生网络问题。
酸民,并不是在每件事或每个课题都会出现。一般上,酸民出没的地方多半是夹杂着与自己有某程度联系的课题,例如体育竞赛、艺人网红等。他们或许是对于这件事充满无力感,他们很想改变这件事的现状,他们或许渴望成为事情的主角,但奈何现实中他们做不了什么,只能用仅有的能力来表达自我的想法和价值观。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我国的现任羽球一哥李梓嘉。每当他输球的新闻出现,犹如“又要说受伤了嘛“、”准备做网红了”、“输得好”、“早就知道会输了”,诸如此类的酸言酸语总会贯穿留言区,但酸民们或许酸的不是李梓嘉,他们可能是寄望球员能够代表大马在国际赛打出成绩,让同是大马人的他本身也沾上光,或许他们酸的只是自己无法达成的成就。 酸民语录中,还有一句最经典的留言,“谁来的?”。每当有某某艺人,或某某网红的新闻,总会在留言处看到这轻飘飘的三个字。“谁来的?”或许是想表达对方其实没有那么红,其实没有很多人认识你,但这三个字,恰好体现了他们现实生活中处于较为弱势的地位,希望通过网络寻找同温层的温暖。
失控的“匿名正义”
日本媒体《每日新闻》采访团队,对此前发生的著名网络霸凌“木村花事件”,展开深入的考察,最后出版了一本名为《失控的匿名正义》书籍。
书籍的主要内容是叙说关于一名日本女摔跤选手—木村花,参加一档实镜节目后,因遭到网络霸凌而自杀的案件。在节目中的一个环节,木村花因某件事与其他节目嘉宾发生摩擦而发脾气,结果引爆全网批评她的态度,其中不乏恶毒留言如“消失吧”、“节目没有你更好”、“去死”等等的言论。最终,导致这名年仅22岁的女孩以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 酸民,其实是网络霸凌的核心成员。网络霸凌一直以来都是需要被关注的社会议题。网络霸凌者,经常会以“言论自由”为自己护航,但这个说法完全站不住脚,因为他们不理解言论自由,是必须建立在言论责任的根基之上。
|
|
|
Copyright © 2023
Chinese Weekly All rights reserved.
|